家纺产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品,冬季御寒更是离不开温暖、舒适的被子。千万别小看家纺用品,它们每天都要与人体亲密接触,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身体健康。同时,随着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,各种羽绒被、蚕丝被、驼绒被充斥市场,产品功能也被商家宣传得非常“神奇”。您每天都在使用的家纺产品安全吗?家纺产品在制作、销售过程中有哪些猫腻?如何分辨家纺产品的质量优劣?
羽绒被价格相差悬殊
今年冬天寒冷的天气让轻薄、保暖的羽绒被火了一把。可是,在选购过程中不少消费者犯了难,同样是鸭绒或鹅绒填充的羽绒被,价格却呈现出天壤之别,有的实体店销售的羽绒被每床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,而在网上销售的看似同款的羽绒被每床仅售200多元。同样的羽绒被,这价格差距咋就这么大呢?
日前,记者来到北京新世界百货床上用品专区,虽然不是周末,但是有不少消费者在挑选被子。其中很多品牌都在促销,而参与促销的被子以羽绒被居多。
从价格上看,白鸭绒被的售价每床在800元至2500元之间,白鹅绒被的售价要贵一些,每床在3500元至8000元之间。从中不难看出,白鸭绒被和白鹅绒被的价格差异很大。对此,一位羽绒被的销售人员解释称:“从保暖程度上看,白鸭绒被和白鹅绒被都差不多。只不过鹅绒的绒朵要比鸭绒的大,被子更蓬松,被芯更厚实。”
实体店羽绒被的价格动辄每床几千元,于是不少消费者把目光转向了网店。记者在淘宝网搜索栏内输入“95%白鹅绒羽绒被”,一下子显示出近30页的商品信息。其中,最便宜的一家“喊”出“2折优惠”,售价仅为198元/床,还承诺包邮,而价格最贵的羽绒被售价为18800元/床,两者价格相差近100倍。
随后,记者浏览了多家销售白鹅绒被的商家,其每床售价从200元至上千元不等。记者发现,虽然价格差异较大,但商家“晒”出的商品照片几乎一模一样,而且网页中对产品的介绍也如出一辙。
单纯看含绒量并不科学据记者了解,目前中国羽绒被的普及率仅为1%左右,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普及率达到了50%。由此可见,羽绒被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,但目前市场乱象丛生,影响了行业的有序发展。
据北京新世界百货床品区某品牌的导购员介绍,现在市场上羽绒被的被芯主要有白鹅绒、灰鹅绒、白鸭绒、灰鸭绒、鹅鸭混合绒和粉碎绒6种,质量最好的是鹅绒,其次是鸭绒。“羽绒被保暖不保暖要看含绒量,含绒量不一样,价格自然相差很大。比如,卖799元/床的白鸭绒被,其含绒量为80%,而卖1380元/床的那条含绒量达90%。”
但是,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羽绒产品单看含绒量的说法并不准确,自2012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国标《羽绒服装》,提出了“绒子含量”这一新概念,含绒量由绒子含量和绒丝组成。所谓绒丝,新国标的定义是“从绒子或毛片根部脱落下来的单根绒丝”。新国标规定,最高95%的含绒量中,绒子含量须≥85.5%,最低50%的含绒量中,绒子含量须≥45%,其余的可以是绒丝。但是,记者发现,对于绒丝的比例,新国标没有设定最高上限。
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表示:“按现行国际的规定,飞丝算绒。比如90%含绒量虽然很好听,但实际上,绒子含量只有81%,其余部分可以用飞丝代替。每500克飞丝的价格就是五六元,用这种材料填充的羽绒制品其质量可想而知。”“完善标准,堵住漏洞,与国际接轨,是羽绒制品行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”姚小蔓说。